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统计局
200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出台了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劳动就业
就业总量继续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到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从业人员71150万人,比上年增加56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5575万人,占50 %;第二产业为16009万人,占22.5%;第三产业为19566万人,占27.5%。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比上年增加260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613 万人,比上年减少518万人。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人数11259万人,比上年减少 515万人。其中,国有单位7878万人,城镇集体单位1447万人,其他单位1935万人。到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到年底,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657万人,比上年底增加4.7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93.5%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在进中心的下岗职工中,有97.3%的人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全年共有36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35.4%。
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0年,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全面铺开,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已建成14个省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监测中心,76 个试点城市建成城区广域网。到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9024所,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20262所;全年介绍成功975万人次,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成功707万人次。
职业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劳动预备制度普遍推广。全年全国共有358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参加了再就业培训,其中226万人经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全年全国有30万人参加了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71.7万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劳动预备制培训。到年底,全国共有技工学校379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332所,高级技工学校165所;在校学生总数140万人。到年底,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3751所,社会培训机构15000所。全国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全年共开展培训896万人次。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全国有442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其中372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到年底,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机构8179个,其中地方鉴定机构6734个,行业鉴定机构1445个。全国有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12.8万人。
二、社会保险
(一)养老保险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到年底,全国离退休、退职人员共有387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万人。全国10448万职工和3170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6.2%。其中,企业参保职工为9124万人,离退休人员为301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5.3%。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通过加强基金征收、清理企业欠费、增加财政投入、动用基金积累等途径筹集资金,全国参保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补发历年拖欠的养老金38.5亿元。改变养老保险差额缴拨办法后,基本实现全额缴拨,全年基金征缴率达到94%。全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278亿元(含征缴收入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助),总支出2115亿元。到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947亿元。
城镇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目标基本实现。 到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均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或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年底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人数达到2756万人,社会化发放率为92%,比上年底提高44个百分点。
企业年金制度继续推进。到年底,全国参加企业年金制的从业人员为560万人,全国企业年金基金滚存结余192亿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规范工作继续进行。到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617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95.5亿元。
(二)医疗保险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决定和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品流通"三改并举,同步推进"的决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到年底,全国349个地级以上统筹地区中,有320个出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有284个统筹地区组织实施,覆盖人数4332万人。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70亿元,支出124亿元。到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滚存结余89亿元。
(三)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到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408万人,比上年底增加556万人,增长6%。其中,企业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501万人,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23%。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23亿元,其中,用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支出68亿元,为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向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资金49亿元。到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96亿元。全年共有330万名失业人员享受到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的作用明显加强。
(四)工伤、生育保险
工伤、生育保险改革继续深入进行。到年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有4350万人,比上年增长9.9%。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5 亿元,支出14 亿元,期末滚存结余58 亿元。到年底,全国参加生育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为3002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1.2亿元,支出8.4亿元,期末生育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6.8亿元。
三、工资分配
2000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065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国有单位7613亿元,增长6.4%;城镇集体单位919亿元,下降4.5%;其他单位2124亿元,增长21.3%。2000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371元,比上年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其中,国有单位9552元,城镇集体单位6262 元,其他单位10984元。
企业工资改革积极推进。到年底,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工资指导线试点,1700户企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试点,70个大中城市开展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试点,7400户企业进行了经营者年薪制试点。
四、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到年底,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为10705万人。全年各地报送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通过的集体合同24万份,涉及职工6400多万人。下岗职工劳动关系进一步理顺。全年从再就业服务中心转出的417万下岗职工中,有159万人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占38.2%。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继续增加。全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3.5万件,比上年增长12.5%,涉及劳动者42.3万人,比上年减少10.8%。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8247件,涉及劳动者25.9万人,分别比上年减少了8.8%和18.7%。全年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审理结案13万件,结案率为92.3%。此外,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还以非立案的方式调解处理劳动争议7.2万件。
五、劳动立法与监察
劳动保障立法取得新的进展。2000年先后发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等5件部门规章。各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发布了有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及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28件。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2000年,各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两个确保"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督促12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并督促14万户用人单位缴纳了社会保险费40多亿元。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巡视监察、劳动保障年检等常规执法检查中,共检查用人单位179万户次,立案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规案件19.8万件。通过监察执法,督促用人单位为600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退还向劳动者非法收取的风险抵押金1.2亿元,为劳动者追回各种被拖欠、克扣的工资9.2亿元,清理非法职业中介机构5000家。到年底,全国组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3152个,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41063人。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展,双边交流、多边技术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到年底,我国政府已经批准国际劳工公约20项。与韩国合作的中韩中心项目、与德国合作的中德立法项目、养老保险项目、联合国开发署城市就业促进等项目顺利完成,有力地配合了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了对境外就业的管理,会同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境外就业中介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
(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统计数据未包括在本公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