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建字〔2024〕86号
您提出的关于保障新业态青年职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医保局,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新就业形态社会保障制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我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决策部署,持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2021年,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企业用工形式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方式的不同,按照双方形成劳动关系、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和民事关系,合理界定了企业的劳动保护责任,健全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制度。
为解决实践中较为突出的职业伤害问题,《意见》明确提出强化职业伤害保障。按照有关工作部署,我部加快探索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职业伤害保障措施,2022年,会同有关部门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7个省市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4个行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两年来,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总体运行平稳,参保登记、伤害确认、待遇支付和信息管理等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参保人数已超过800万人,试点群体总体做到应保尽保,职业伤害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
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根据社会保险法和现行政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应按规定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其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自愿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保险待遇。为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更好保障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权益,《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目前,除极个别超大城市外,各地均已放开参保户籍限制。
失业保险方面,由于实践中很难判断灵活就业人员的就失业状态,国际上对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障模式的设计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目前我国尚未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我部正在指导地方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障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平台从业人员失业保障办法。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路作用,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有序扩大试点实施范围。二是持续改革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公平有效地保障各类参保人员权益。三是持续提升社保经办服务质效,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关于优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近年来,我部指导各地贯彻落实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持续优化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吸纳就业的作用,积极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一是拓宽劳动者求职就业渠道。部署各地将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岗位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加大岗位信息采集和发布力度,帮助灵活就业人员尽快对接用工单位、上岗就业。在推动各地发展6900多家零工市场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完善以即时快招服务为核心、以技能提升和权益维护服务为支撑的零工市场基本服务,重点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撮合服务、职业指导服务、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信息推介服务、培训需求信息收集服务、权益维护指引服务,更好支持服务劳动者灵活就业。二是开展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我部会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提出适应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断深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国确定73个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重点联系城市,支持鼓励职业培训机构相关企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重点联系城市总结交流经验,并在部属媒体平台等宣传主要做法,供各地学习借鉴。三是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服务费、加盟管理费等费用,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吸纳劳动者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支持劳动者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创业就业。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指导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组织实施好各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不断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支持引导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和各类新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技能提升。
三、关于促进新职业认同
近年来,我部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增进公众对新职业青年的理解和认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2019年以来,我部以培育和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批包括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职业在内的74个新职业,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提升社会和从业者对新职业的认同感。二是积极选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优秀典型。重视在评先评优等活动中选树新就业形态领域中的杰出代表,2024年,共有39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占奖章授予对象的41%。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中就有74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多次推出专题报道,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进典型和受表彰新职业青年代表事迹,传播新职业青年成长成才、奉献社会的正能量,通过鲜活人物故事塑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诚实工作、心怀大爱的整体形象,改变社会错误偏见,引导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广泛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进典型案例,营造理解、尊重和支持新职业青年的社会氛围,为新职业青年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社会环境。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2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