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人事报》第575期(总第2205期) 2014-12-22
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公路雪灾防治研究室由13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37周岁。团队自1982年成立以来,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国家“863”、交通运输部及自治区11项研究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出版了全国唯一一部冬季防雪保通技术指南,研发的公路雪害综合防治体系和灾害评价及预测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行列,在交通公路雪灾防治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疆公路大部分建在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三大山系及其两盆地中。每年冬季,3600多公里国道、省道会受到不同程度风吹雪、雪崩等灾害影响,其中,风吹雪是北疆地区冬季对公路交通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之一。
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凭着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成功研发出公路雪害综合防治体系,使我国公路雪害研究水平迈入国际领先行列。这就是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公路雪灾防治研究室。国庆前夕,国家授予该团队“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该团队。
不怕苦,在“鬼门关”一干就是30多年
位于新疆西北角的塔城老风口,是塔城盆地东进西出的咽喉要道,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风雪灾害区。一年中,这里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达100多天,每到冬季常常刮偏东大风,风借雪势,雪助风威,刚刚还是朗朗乾坤,瞬间白茫茫一片能见度几乎为零。车辆被埋、人畜冻死冻伤等事故时有发生,当地人称这为“鬼门关”路段。
1982年,研究室一成立,就从防治老风口开始。当初没有任何基础资料,更没有先进的科研装备。科研人员向这“鬼门关”发出挑战靠的就是不怕苦精神。老一辈科研人员李长林带领着年轻人整整奋斗了十几个春秋,甚至连春节都在这里度过。没有土、没有水,硬是靠一双双手挖,挑来一桶桶井水,搭起一个个支架,在公路沿线建起了百米宽的防风雪林带。与其它林带不同,防风雪林带的形态、间距、角度都非常讲究。李长林介绍,“整个林带是格式的,一条一条之间有很大空间,呈一定夹角,无论风从哪个方向来,都在林带里充分阻截、过滤,林带在暴风雪中变身‘储雪仓库’。”这个绿色屏障终于遏制住了肆虐风雪、畅通了公路、改变了局部气候。如今的老风口已经完全改变了昔日模样,还为我国风吹雪地区公路建设提供了范例。
据了解,团队由老中青三代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共13名成员,平均年龄37周岁,最大的82岁,最小的26岁。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
不怕死,灾害在哪里就冲锋到哪里
到灾害中心去,到风雪最猖獗的地方去!
“最危险的时候,恰恰是采集数据的最佳时机,我们拿着仪器,几个人用绳子连在一起,冲进风雪最大的地方开始工作。”现任研究室负责人刘健说,每一组勘测数据的背后,经常有危险相伴,甚至死亡威胁。2001年12月1日,他的师傅李俊超在阿勒泰进行雪灾勘测时不幸遇难,把36岁的生命献给了他挚爱的公路雪灾研究。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研究室的每一位成员。
为了摸清独库公路全线的雪害状况,2007年3月16日,研究室选用直升机和先进的航测技术对该路段雪害进行勘测。在海拔4500米高的铁勒买提达坂,受气流影响,飞机差点撞到山上机毁人亡……与死神擦肩而过,换来的是一组珍贵数据。这成为我国有史以来对天山公路雪害的第一次全面考察,具有里程碑意义。
研究室全体成员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在现代化测量、实验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在对风雪流运动特性、垂直分布规律、雪粒子物理性质等进行系统分析后,独立研发了直立式防雪栅栏。刘健说,“它像一堵形态特殊的叶片墙,下方的四排叶片负责将风往下压,压下去后有助于清理路面积雪,上方的叶片负责把风雪往上调,以提高路段的能见度,防雪栅栏和前方的垭口预留一个折角,把风雪折回来,以减小风速。”
如今,研究室成员不仅在老风口修建了阻雪栅栏、挡风板、集雪沟,还增加了视线诱导标志、照明设施等,为过往乘客和车辆增加了安全保障。
除了“防”,团队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参与“救”。
2010年1月,新疆伊犁果子沟路段先后发生13处雪崩,致使1500辆客货车辆被堵,7000余人滞留。雪崩造成国道312线一项目施工部的3名职工被埋,其中一人死亡,两人受伤。临危受命,研究室成员立即从塔城地区连夜出发赶赴现场。面对风雪不断,雪崩频发,险情不断加剧等次生灾害接连发生的重重困难,每一个成员都不顾自身安危,奋勇向前,一心想着通行车辆安全及群众安危。在了解灾情之后,对每一道雪崩沟槽逐一调查、评估,排除险情,依据多年的研究积累以及工作经验,迅速制定救灾方案,为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用最短的时间、最可行的方案保障该路段安全通行。
不为己,无私奉献薪火相传
“冰雪灾害的研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和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探索。”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李长林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这事关我国冰雪灾害防治工作的薪火相传。”只要有机会,李长林都要垂先示范,到一线现场指导,亲自带领年轻科研人员攻克科学难关。
大公无私不为己。李长林四大箱手写资料被研究室年轻人视为“百科全书”。尤为重要的是,资料结合新疆交通特点总结出来,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就像一本‘私人订制’教材,工作中有疑难问题在这里总能找到解决方案。”拿在手里总有种沉甸甸的感觉。当年没有电脑,每一张图解、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李长林30多年的心血。
陈晓光、史志文、张永华、田伟、刘辉等是研究室里年轻研究员的杰出代表。“环境越艰苦,研究掌握的实际情况越丰富。国家需要我们,人民更需要我们。最重要的是,研究室有很好的研究氛围,工作上长进特别大。”每每有人提及工作辛苦劝其放弃时,他们总是憨憨一笑,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道这是一份割舍不掉的热爱。
正是有了不同常人的付出与努力,研究室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出色完成了国家“863”、交通运输部及自治区11项研究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出版了全国唯一一部冬季防雪保通技术指南,它总结了新疆近30年来防治公路雪害的经验,并在2008年南方多地发生的雪灾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需要研究、克服的雪灾路段还很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未来,研究室的每一个成员都信心满满。